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发表时间]:2023-06-03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作用提供智力支撑,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历史使命。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硕成果,大大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与党的理论创新密切相关。研究者既不能陷入简单以文件解释文件的‘同义反复’,也不能陷入照搬西方理论体系解释中国的‘削足适履’,而这在当前学界研究中却是很常见的两种模式。”5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义良在该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论坛”上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要自觉把政治论断背后的现实问题讲出来,寻找政治论断的形成原因、内在规律和落实举措,进而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论断和自身学术观点,从而进行理论创新。

  创新要在充分理解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与守正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邓纯东表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性经验。新时代要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守正创新,要明确守正的内容,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要发扬斗争精神,吸取百年来党反对各种错误思潮、错误路线的斗争经验,实事求是地回应种种疑问,主动消弭错误观念的社会影响,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创新的本质是寻找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在实践中,只有充分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突破制度、规定的束缚,灵活地处理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范式。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探讨了学科意识与问题意识的分歧,并通过分析“两个结合”与“六个坚持”的唯物辩证法精神,提出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建议:一是学会调研与发现问题,做到“唯实”;二是夯实经典,做到唯物辩证法的自觉运用;三是强化史学训练,做到“通史”;四是放眼世界,赓续中华文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认为,“六个坚持”是党的创新理论思维的时代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哲学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走新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理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作出“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重要论断,既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成果,也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巨大空间。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这是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建构“三大体系”、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价值的实践需要共同决定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耕田从实践、观念、价值、情感四个维度分析了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意义,他认为,只有深刻掌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律、属性、特色、趋势等,达到共行、共识、共利、共情,才能汇聚磅礴伟力,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步伐。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征。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淑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具有富裕主体的“人民性”、富裕程度的 “差异性”、富裕内容的“统一性”、富裕方式的“合规性”以及富裕进程的“渐进性”五大特征。她从伦理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应然逻辑和实然逻辑,认为共同富裕理念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斌表示,现代化包含人、物、制度三个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要在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中推进人的现代化,将科学性的“真”和价值性的“善”结合起来,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才能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新型精神文明,开辟了一条和平发展的文明道路,在推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民性、公平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包容性,是综合创新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世界与中国、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指明了21世纪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正确方向,必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产生重要影响。

  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根铸魂的主干渠道,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有着深厚的学理渊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政课建设的关系,他认为,思政课教学得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学内容更新快、教学难度不断升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生态,就要着力打造高质量教学队伍,提高学术科研水平,以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思政课教学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而思政课正是年轻人取得“钥匙”的重要途径。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认为,教师应重视将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入思政课教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教学,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大道理”与学生个人规划的“小道理”之间搭设桥梁,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学生的“人生锦囊”,以学增智、转识成智,在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同时,真正为师生创造受益终身的人生价值。

  话语体系是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冯培从信息影响受众的五个过程入手,提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要抓住立场站位、导向方位、要素定位、语境传导及自身角色五个关键点,真切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需求,真诚回应学生群体的现实困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惠媛表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厘清学科内核与学科交叉的关系,注重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相互作用,充分认识阐释性视角与认同性视角之间的差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真正的对话,在互动中达到启迪心智、润泽心灵的目的。


(网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skgz/bwyc/202306/t20230602_56421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