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吴猛教授受邀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国观念论”主题讲座——“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系列讲座”第3讲

[发表时间]:2023-04-21

2023年4月19日,“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系列讲座”第3讲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猛教授主讲,主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国观念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进行。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娜老师主持。

吴猛老师首先点明本次讲座的时代价值,阐明今天重新探讨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的关系的必要性。吴猛老师指出,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的关系是恰当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的前提,是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当代理论创制提供了重要理论参照系。因此,进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相关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接下来,吴猛老师介绍了德国观念论的基本特征。德国观念论以观念(或观念之物)作为出发点,认为观念具有某种本质(本质性内容或本质性结构),观念将这种本质投射在对象上并将之视为对象的本质本身,同时观念可以将这种本质收回,作为对于对象的认识。费尔巴哈虽然被认为一个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者,但他只是自以为摆脱了黑格尔,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观念论者。

德国观念论的这种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产生了很大影响。马克思从大学时期到《德法年鉴》时期之间。马克思在系统性地开展政治经济学阅读之后,对斯密、李嘉图、萨伊、马尔萨斯等政治经济学家的理论加以研究,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家的许多理论实际上带有观念论式的思维方式,是观念论的经济学表达,因此存在内在矛盾。例如,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中对“劳动”的理解其实是观念论式的起点,这种观点并不符合现实,真正重要的是对劳动进行具体分析。但是,马克思此时虽然将“劳动”具体地理解为“异化劳动”,将“财产”具体地理解为“私有财产”,但是仍然保留了“人的本质”、“财产的本质”等观念论式的观念,因此他对政治经济学所作的批判仍不彻底。

讲座结束后,参会的师生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马克思是否是一个观念论者”等问题与吴猛展开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对今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有裨益。